您当前的位置:云阳人才网 > 职场攻略 >
马云:真正一流的领导力,是把自己的能力「放下」

云阳招聘网    时间:2019-12-02    云阳人才网

昨天朋友圈都在传一张「远驰武汉,就这么干了」的图片,分享的是阿里集团对于武汉及湖北医疗机构的援助行动计划。这个计划体现出阿里的能力范畴超出一般意义的公司,而这种能力就源于这家公司超强的领导力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马云:真正一流的领导力,是把自己的能力「放下」
作者:ReadAbroad
来源:远读重洋(ID:readabroad)
最近,「企业家的摇篮」湖畔大学又开始招生了。
这一次,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企业家报了名,只有145位企业家进入了最终面试,其中包括搜狗的CEO王小川、猎豹移动的CEO傅盛、UCCA尤伦斯美术馆馆长田霏宇等知名企业家。
他们还不一定被录取,最终被录取的人数大概只有40位。
湖畔大学的校长马云在和候选学员沟通的时候,谈到了「什么才是好的领导力(leadership)」这个话题。
马云说:「一帮聪明的人,没办法在一起工作;但是我在,就可以让他们一起工作,这是一个强大的leadership。」
马云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他是怎么让原来没法合作的一帮人,在一起合作的呢?这就要回到领导力这个话题上了。
日本有个研究领导力的专家,名字叫做吉田幸弘。他是日本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管,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沟通培训师和畅销书作家。
他曾经写过一本领导力方面的书,里面的观点就跟马云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这本书的日文原名叫做《リーダーの一流、二流、三流》,意思就是「一流、二流和三流的管理术」。中文名叫做《带人要同频,管人要共情》。
广告
带人要同频,管人要共情(日本沟通大师、150万册畅销书作者吉田幸弘全新力作)
作者:[日]吉田幸弘
京东
顾名思义,在这本书里,吉田幸弘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我们,什么是一流管理者的管理方法,什么是二流和三流管理者的方法。
|   01 
 「三流管理者」=「传声筒」+「大棒」
吉田幸弘认为,最常见的管理者,也就是「三流管理者」都有这样一个特点:他们在布置工作的时候,就像是一个传声筒。
你是否熟悉这样的画面——接到上面的任务之后,某位管理者对下属是这么说的:
「按照上司的指示,我们现在的任务是:一要干什么,二要干什么,三要干什么……这项任务非常重要,我们一定要在……时间内完成,决不能拖延。」
然后就没有然后了……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。
吉田幸弘说,这样的管理者,根本没有把自己对工作的理解说出来,也没有管下属能不能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和意义。上司怎么说,他们就怎么复述。
这是最不容易犯错的方式,不过也是最无能和低效的方式。
这还没完,三流领导还有一个特点:他们往往是最严厉的领导。用作者吉田幸弘的原话说,就是「三流领导以威严的领导为目标」。
有句话叫「萝卜加大棒」,对于三流领导来说,「大棒」多,「萝卜」少。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工作和管理的把握能力,所以他们才需要变得如此严厉。
我们可以想象,这样一个又严厉又只能「传声」的领导,怎么可能跟下属「打成一片」。
也就是说,他跟下属之间既做不到「同频」,也做不到「共情」,甚至会出现两相对立、你死我活的尴尬状态。
|   02 
「二流管理者」:一种尴尬的存在
比三流管理者稍微好点的是「二流管理者」,他们一般比较注重逻辑。他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:习惯用「2W1H」方法布置工作。
什么是「2W1H」呢?就是两个W,一个H,分别指的是三个英文单词。
这里的第一个W,指的是英文单词「Why」,就是告诉下属「我们为什么必须做这项工作」,其实就是说明这项工作的背景,指出上司的意图和公司的战略。
第二个W代表的是「What」,也就是告诉下属,围绕这项工作应该先了解哪些东西,做什么准备工作,比如需要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和时间等等。
他们觉得,把这些东西全部交代清楚了,员工也就大概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干了。
第三个字母H代表的是「How」,也就是告诉下属,这项工作具体应该怎么开展,第一步做什么、第二步做什么……。
是不是听上去还不错?但是作者吉田幸弘认为,这么做虽然体现了管理者的责任心,但还是给下属「灌输」工作的一种形式。
俗话说,强扭的瓜不甜,灌水的肉不香,这么把工作「灌」给员工,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「被迫去做」的感觉。
结果就是他们要么敷衍了事、勉强推进,要么做错了也不自知,离目标越来越远。
遇到这种现象的时候,管理者自己往往也很委屈:明明我做了很多工作,一五一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了,就差我亲自上手了,可下属还是做不对。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作者认为,原因就在于,领导理解的「2W1H」和下属理解的「2W1H」根本就不一样。
领导这么说的时候,是站在自己的角度,用自己掌握的资源、自己的视野、自己的工作方法理解的。
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很多下属根本不具备自己这样的条件。很多时候,一个领导能轻易做到的,对下属而言,却很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看不见的门槛。
比如,很多领导都是因为业务能力强被提拔的,所以他们觉得,使用自己的那一套工作方法,下属们也一定能把工作完成好。
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一套工作方法可能只有他自己能完美地运作,换成其他人,根本就达不到他们自己做的效果。但是他又拿自己做的效果要求别人,这能不出问题吗?
|   03 
「一流管理者」必备的「三大件」
这也不对,那也不对,究竟该怎么做才好呢?作者吉田幸弘认为,「一流管理者」要满足这样3个条件:
第一,一流的管理者从来不会给下属「灌输」工作,而是会引导下属独立思考。
举个例子,新产品的发布会迫在眉睫,你所属部门的职责是统筹做好发布会。这时候一流的管理者,很可能会跟下属发生这样一场对话。
领导:「新产品是公司今年重要的营销目标,发布会是打响销售战的第一枪,因此一定要响亮。」
下属:「对,我也是这么想的。」
这时候,领导问:「那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发布会呢?」 
下属回答:「为了全面展示产品,突出产品特色,增加代理商、渠道商的信心,提升铺货量。」
领导又问:「说的真好,那具体怎么做呢?」
下属就会思考工作的流程和方法,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:「第一步要选择会场,第二步要确定流程,第三步要邀请嘉宾……」
从这段对话,你就能发现,如果一个领导能够启发下属思考,让他对工作有话语权、建议权和指导权,那他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。
这样他往往就会对工作比较上心,而且还会自己主动想办法攻克难关,最后给领导一个眼前一亮的结果。
这样做的结果是,下属的能力得到提升,从「员工」变成了「人才」。
所以,一流的领导,是培养人才的领导。日本有名的棒球教练野村克说过,三流教练留下财产,二流教练留下事业,一流教练留下人才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看到这儿你发现没有,马云之所以敢说「我可以让他们一起工作」,其实并不是单纯吹嘘自己的管理能力,而是他深信自己能够引导这些本来就很厉害的学员独立思考。这才是一流管理者自信的来源。
第二,一流的管理者从不彰显自己的能力,而是赋予下属更大的能力。
先给你讲一个反例。
1997年,吉尔·巴拉德(Jill Barad)成为著名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的CEO。当时她是财富500强公司里第一位女性CEO。
在巴拉德还不是CEO的时候,她曾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让芭比娃娃的年销售额,从2.35亿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。
但是,当她成为CEO以后,巴拉德仍然坚持事无巨细地掌控一切——包括芭比娃娃脸上的表情。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在保护芭比业务。
然而,她的做法让美泰公司员工产生一种无助感,也导致公司缺乏明确的方向。2000年,美泰公司遭遇危机,吉尔·巴拉德被迫辞职。
布拉德利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劳伦斯·G·温齐默(Laurence G·Weinzimmer)认为:倾向于抓牢一切权力、彰显自我存在感的管理者,大部分对自身能力评价很高,而对他人能力嗤之以鼻。
这样的行为对下属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,员工会感到不被信任;而且,业绩好的「明星员工」没有理由留任,而一般员工则对工作不满、缺乏动力。
真正一流的管理者,是善于「赋能」的管理者。用马云的话说,就是「把自己的能力放下,你要有一种新的能力,把大家团结起来,(这就是)赋能别人的能力。」
第三,一流的管理者具有超强的同理心,能够轻易地体会、明白别人的感受。
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经历。有一次他的工作出现了失误,在跟领导承认错误的时候,他就解释了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。
他以为领导一定会批评他,没想到,那位领导却说:「原来还有这种思考方式,有意思」。
领导的回答,给了作者一颗定心丸,至少他马上明白领导对自己不是绝对否定的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能毫无障碍地继续交流了。
同样地,在日本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下,这位领导竟然会对属下说出这样的话:「那谁谁的资料,做得太棒了,怎么做的啊?能不能教教我?」作者说,这简直是「撒娇式」沟通。
这位领导为什么这样做呢?因为他明白,是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可感,时不时地拜托属下,请教属下,就能给别人被认可的感觉。这种感觉,说实在真的不错。
主动站到别人的位置去感受,而且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,这就是「同理心」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同理心最能把人和人连在一起。
能力强、会引导独立思考、善于赋权赋能的领导是优秀的领导,但是只有再加上同理心,他才是一流的领导。
具备了这「三大件」之后,一个领导就做到了既有「同频」,也有「共情」。活用这本书的中文名来说,就是:带人要同频,管人要共情。
马云面对众多本来就已成功的企业家,还敢这么笃定,说出「我就可以」这样的话,是不是因为他也早就领会到这一点了呢?